進入內容區塊

澎湖縣政府文化局logo

::: 網站導覽回首頁澎湖縣政府 服務信箱常見問答 RSS
在地感動,文化傳承

在地感動,文化傳承

菊島文學獎

分隔線
陳昱良
  • 屆別:第二十三屆
  • 組別:社會組
  • 類別:散文類
  • 名次:佳作
  • 姓名:陳昱良
  • 題名:畫餅
  • 內  容:
  •  島上的空氣有一股甜味,從我記憶的狹縫竄起,這股氣味經過時間烘培,挾帶淡淡奶油香,帶領著我,沿著眼底熟悉的街巷,回到這幢記憶裡的老餅鋪。
      玻璃門外,沒有醒目的鮮亮招牌,只一紅底扛棒聳立屋樓前,兩根旗座在風中飄揚著「古早味糕餅」字樣。二十多年來,阿爸倚憑著阿公傳統老字號的口碑,勉力堅守著這方店面,至今,這股香甜濃郁的糕餅香,仍安然佇立在街口,在時間裡繼續飄香。
      猶記得八歲那年暑假,阿爸帶著我回到澎湖老家,將連夜打包的行李運回這幢店鋪的場景:長長人龍一字排開,十來個候在庭前的人客提拿著紅色提袋,擠塞在店門口。我從車窗裡往外望去,橘紅建築旁的騎樓下,還有一條沿著樑柱環繞攀長成S型的隊伍,或低頭或探頭,在入秋前的烈日下苦苦等候。
      我佇立在庭前,望著那塊「芳傳百年」的匾額,心裡沒來由地感到不安。
      從清晨到過午,從傍晚直至入夜,採買糕餅的人客如同潮水般一波接著一波。一家人,被囚困在這座孤島上,各自固守著腳下方寸之地,緊密分工,努力維持著整個餅舖的營運。阿公年過七五,無力再扛著這份重擔,因此召回阿爸阿母接手,合力掌管灶房裡的第一線製作,日日在高溫裡熬著。
      一日之忙碌,必須直到玻璃門裡的喧鬧聲漸退,日光燈下不再有腳步聲進出,架上限量的冬瓜糕、花生酥、黑糖糕……全部銷售一空,店舖終才得以拉下鐵門。旺季時,全家人就如同熱鍋上的螞蟻,即便中秋過後,也仍有訂單如雪花般片片飄至。
      那段時日,意識尚未撐開眼皮,耳邊便已響起陣陣喧鬧聲。隔著夢境,所有吵雜都化身兇猛惡獸啃蝕著我──當時,阿爸利誘我晨起做事的手段是錢,只說:「一天一百,兩个月落下會當賺袂少錢,到時欲買啥物無?」當時我正心心念念著一臺變速腳踏車,沒多想,坐到結帳櫃檯後方,負責的是最輕鬆的活兒:叫人。 
      我坐在靠近穿堂口的位置,讓填完單、結完帳但尚未領貨的人客看見,稍稍拖延時間,無論他們說些問些什麼,我都只要說「請稍等」,然後朝著那塊「非員工勿入」的看板喊:「阿爸!人客來矣!」
      不一會兒,阿爸便會匆匆從裡邊探出來、應對去。
      起初,我還為此感到慶幸,回想過去阿爸阿母在高雄的夜市擺攤,過得是晝伏夜出的忙碌生活──如今,他倆雖同樣一刻不得閒,全家人至少待在一起,吃住都在一塊兒。
      像一個家。
      獨自坐在木櫃後頭,感受一波波人聲的浪濤,像安然待在一座島,望眼望去,有我熟悉的大人身影為我鎮守著,安穩的小小日子。
      然而,除非旅遊團接連到來,否則,大半時間我只是坐在那張椅凳上,偶爾起身探頭、叫人,沒有太多的事可以做,可以想。日復一日。
      盛夏過後中秋前夕,餅舖更為忙碌。即便過午,人客仍然絡繹不絕,一家人餓著肚子也得先把訂單上的貨趕出來、安頓好店裡的最後一波人客,才能拉下鐵門暫歇,吃飯。一來一往間,兩三個小時過去,坐在椅凳上空等的我,只能自己上樓去找阿公、翻點零食餅乾來填充肚皮,有時索性咕嚕咕嚕地餓著肚子,生悶氣,什麼也不吃;人客湧上前來也不搭理,擺著一張臉,有意要給幾個大人看看。心裡憋悶著。
      阿爸察覺到這個情況,幾次慰哄無用,便交付我另一項工作:畫餅。
      先以線條勾勒出半圓形,阿爸說,金黃色吸睛,再以奶油黃的色澤點綴,才能顯得香甜可口,連日修改塗抹,直到阿爸點頭,架上一塑膠看板當作外框,貼上,掛在木櫃前頭。
      沒料想,這幅冬瓜餅的「畫像」竟頗受好評。人客一來,一眼就能瞧見,不難聯想就是出自我之手,好一段時日,我浸沐在人客讚賞聲中,心裡透著一股熱,懷裡像揣著一塊剛出爐的餅,暖呼呼的。往後的日子,我的心緒不再沉沒於那些漫長時光,靠著一支筆,我畫出了餅鋪的日常、大人們忙碌的身影,以及,自己內心的孤獨。
      畫餅之於生活,終究只是微不足道的消遣娛樂。肚子餓時畫餅充飢;無聊時揮霍奇思異想;就連暑假作業裡的家庭旅遊,也只能以想像填滿:花火節、彩虹橋、大海,阿爸轉回灶房前總會低頭瞧看一眼,「咧畫啥物?」他問。「煙火。」我說。阿爸只說畫得好,然後便急急走進灶房,有次我聽見他和阿母倆人在裡邊說我有繪畫天份,語畢,阿爸突然拉高聲量朝著外頭說:「下擺阮歸傢伙仔來去看!翕相轉來乎你畫。」
     然而,一直到我高中畢業,全家人都未曾一起出遊。
     餅舖公休時,大人們安睡至近午,一家人齊全地圍在飯廳吃一頓熱飯已是難得;下午,便又各自回到工作崗位了。即便餅舖沒有營業,店裡仍有許多瑣碎雜務、必要的日常,佔用難得的休息時間。
     阿爸的承諾,就像紙上的一塊大餅,看著誘人,其實沒有任何實質意義。
     偶爾,阿公會像糾察隊巡邏般下樓繞一圈。幾次見我臉色有異,便喊我上樓食物件,我低著頭,只說無想欲食。十幾二十分鐘後,卻總不敵飢餓與疲乏絞纏,蹲在樓梯口窺望──阿公坐在木椅上,聽廣播電臺、看報,有那麼一瞬間,我覺得阿公的情況和我很像,在喧鬧的時光裡,祖孫倆只能各自蜷縮在餅舖的角落,兀自做點什麼來打發時間,在歲月裡安頓好自己。
    當時,我總向阿公抱怨日子無聊,說同學們暑假可以到處玩樂,只有我每天待在店舖裡,無人做伴。阿公拆開一盒花生酥,說遮是用阮澎湖在地的土豆,同時悠悠說起餅舖的過往:「彼當時,人比這馬閣較多,而且無機器,全部攏手工──」   我不以為然。
      「所以對半暝就要起工,」阿公看著我說,「一天睏無四點鐘。」   幾次下來,我終於聽出端倪。原來,餅舖的景況一年不如一年,只是我從未見識過餅舖的榮景,以為眼底的盛況便是一切;殊不知,曇花一現背後隱藏的危機。從阿公低啞緩慢的語調中,我才悠悠明白,阿爸為何不得不回來接手,其中有太多小孩子不得而知的無奈。當時的我,只衷心佩服阿公,能夠一個人撐過開店前期最艱難的時光,守著這方餅舖,這個家。
      「這馬……攏交予恁阿爸咧扞矣……」
      「按呢你袂無聊哦?」我問。
      「人生就是按呢啦……」阿公說:「每一个階段攏有該做的代誌,阮只要用心去做,毋通白白浪費時間就好。」
    餅舖進入淡季,便無須有人在穿堂坐鎮了。那些午後,店鋪裡空空如也,三個大人仍在灶房裡奔忙。彼時,倚靠口耳相傳,阿公傳統老字號手工糕餅仍能賣得出去,配合長年經營的訂單,一家四口的生計仍能維持。然,消費習慣改變,手工糕餅業同時面臨了機械化的時代考驗──利薄,「厚工」;收到大筆訂單,則意味著連夜連夜地趕工。
    每日放學歸返,我總見阿爸坐臥那張當年的椅凳上打盹兒,桌前擺著幾張紙,上頭的數字塗塗改改,計算著當季營收虧損,以及未來的營運,一如當年無奈的我,無事可做,只能在紙上畫下自己心中所望,微小的期盼。
    後來兩年,景氣差,觀光業連帶受衝擊,餅舖不復盛況。阿爸阿母當機立斷,決定改採游擊打法,先到各大定點發傳單,傍晚再到街頭擺攤,哪裡有人潮便往哪裡進攻,只求將這份祖傳的手藝延續下去,扛起一家生計。
    那段期間,店鋪燈盞索性全掩,裡裡外外瀰漫著一種寂寥的氛圍,漫漫時光之中,我來到門口,看見阿公坐在躺椅上,灰白細髮伏貼椅背,面目憔悴,彷彿承受不住現實的消磨,又像早已將一切都看淡了。
    兩種難以界定的狀態。
    「時代咧變,」我想起和阿公在樓上談心的時光,阿公曾坦言:
    「人嘛要變。」
    「那按呢……欲按怎?」
    「若會當,就一代一代傳落下,」阿公淡淡地說:「若無法度,嘛毋免勉強。」
     我靜靜地聽。
      「就和人生同款,」阿公說:「頭前若無路,就要知影轉彎。」   高中畢業後,我遠赴外地求學,像一隻脫困的鳥兒一去不復返,頂多只有寒暑假期,才從異地遙遙歸返。兩年後,餅鋪已是熄燈狀態:鐵捲門未敞,門扉緊掩,只餘那幅「手工黑糖糕 內洽」的塑料板,突兀地垂掛在窗邊,上頭附註阿爸的小攤,在各大定點出沒的時間。許多傳統商行和攤販,也在歲月裡跟著人潮搬遷,只剩阿公這幢老餅鋪,仍靠著零散的買賣撐守著。
    這些年,阿爸阿母四處奔波,是更沒有餘裕兌現當年的承諾了,我心裡比誰都清楚,只是每回歸返,看見那幅掛在木櫃前的畫,心裡仍有情緒湧上。
    面對這一切,或許,得像阿公那般淡然:「賣這種物件,本來就無一定久長。」
    「那按呢為啥物閣欲賣?」
    「就是做一个口味,」猶記得阿公當時只是淡淡地說:「乎想欲食的人閣有通食爾爾。」
    或許,阿爸當年說的話,也只是讓我苦悶孤獨的童年有個盼頭。   這些年,景氣回溫,阿爸的攤仔也慢慢在街口打起名氣,當時阿公讓我在吃飯前墊墊腹肚的餅,在時光裡,慢慢地被記憶喚起,雖餅舖景況已不若當年,鹹餅、冬瓜餅、黑糖糕、花生酥卻也稱得上是澎湖有名的伴手禮了。  
    車影入巷,甜餅香仍隱隱約約地搔竄我的鼻腔,循著氣味,我回到這幢老餅舖,走進穿堂,這才赫然發覺,穿堂裡的那座木櫃並不高,當年坐臥在後頭,總覺得木櫃可以阻擋一切現實的浪潮,不知真正的考驗是歲月,命運的輪轉。
    「阿爸,這馬閣有咧做冬瓜餅?」我看著當年的那幅畫,鼻際是熟悉的甜餅香,確認記憶般問道。
    「有啊──」阿爸反問:「你想欲食?」  
    我點頭。
    阿爸抽出餅盒,從裡頭取出一個熟悉的透明包裝袋,以指頭捏起,一塊米黃色外皮、中間包裹著冬瓜泥餡的冬瓜餅,遞了過來。我持起這塊餅,就像看著當年的畫,一口咬下──過往的日子,如餅皮在齒間鬆軟,甜蜜的泥餡,在時光裡化作另一股甜,留存於心間,永不消散。 
     
     
瀏覽人次:458 人
更新日期:2022-03-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