進入內容區塊

澎湖縣政府文化局logo

::: 網站導覽回首頁澎湖縣政府 服務信箱常見問答 RSS
在地感動,文化傳承

在地感動,文化傳承

公民審議提案

分隔線

壹、112年度公民審議辦理情形

一、緣由:
       為鼓勵青年擴大參與澎湖縣(以下簡稱本縣)社區營造工作,本(112)年度將透過公民審議的方式,徵選有意願投入社區營造的青年,針對本縣地方發展所關注之議題提出行動方案,並經由公民參與的方式進行方案票選與執行,藉使在地青年未來能在計畫執行上,投入地方公共事務之推動,並進一步結合文化資產、文化場館、聚落文化、宮廟文化等相關議題,推動澎湖地方文化特色。
二、參加對象
  • 對於社區營造、參與地方公共事務具有熱誠,須設籍或居住於澎湖縣,年齡介於18至45歲之青年。
  • 團隊組成至少2人以上(含2人),並須指派 1 名為代表人,負責與承辦單位聯繫後續行動方案執行等相關事宜。
三、執行內容:所提計畫實施地點為澎湖地區,執行內容須以本縣社區營造相關及地方文化發展為主。
四、公民審議青年提案培力工作坊辦理資訊:
  • 辦理時間:112年8月7日(一)、9月1日(五)下午2時至6時。
  • 辦理地點:洪根深美術館(澎湖縣馬公市民族路15-1號)。
五、獲補助提案
 
提案人  
計畫名稱 提案內容
黃名宏 澎湖白沙海廢創生及再利用 以融入東南亞族群為核心,新住民及其二代能一起參與,提升社區的意識與認知,融合東南亞文化風格,產出文創藝品。
蔡忠泰
劉冠霆
尋訪珠螺膎前世今生 從挖珠螺開始記錄如何製作珠螺膎,探尋背後蘊含的生活記憶、環境演變,如何讓珠螺膎能找到新的可能?計畫成果將以紀錄片及食譜設計的方式呈現。
李嘉密
張淯婷
米學創生-龜屬於你 每一年元宵都能看見廟宇中看見米龜,但卻極少有機會知道祂是如何被製作出來,極少有機會能體會到背後一次次的構思、發想以及無數人背後的辛苦。透過實際的操作,堆疊米龜來加深這文化的展現,也延續這一份反覆進行的歷史記憶。
林瑋臻
林兆苓
白砂島異聞誌 白砂島異聞誌的「異」除了代表有趣稀有的事件,也是取自這座島嶼上「相異的人」、「來自異地的人」以及「奇異的人們」,刊物期望藉由記錄這島上各式各樣不同的人,能夠觸及嚮往小島生活的人們有所借鏡,成為移居小島的第一步。
呂翊菁     
呂衍坡
呂柏穎
花現東衛 蒐集村落中所有水泥花磚的圖騰,並記錄下所有花紋後集結成冊,後續將圖騰與陶瓷創作轉換結合,並結合東衛社區長期發展的玻璃回收創作,產生出新的文創作品。藉此發想社區尋寶遊戲或者門牌創作的參考。

貳、113年度公民審議辦理情形

一、緣由:
       為協助具有推動社區營造熱忱與潛力之群眾或相關組織團體,共同推動社區營造工作,特辦理社造人才培力工作坊,透過公民審議課程的引導模式,培力社區營造實務操作之人才,鼓勵、擴大不同群眾參與澎湖縣(以下簡稱本縣)社區營造工作。
       藉由建立「由下而上」的公民社會,期能與政府共同推動「在地化」的社區總體營造及發展,提供政策建議,以審議討論形式翻轉政策治理的途徑,與公部門機關對話,共創良好公私協力之平台,奠定社區總體永續發展機制基礎。
二、參加對象
(一)對於社區營造、參與地方公共事務具有熱誠,須設籍或居住於澎湖縣民。
(二)團隊組成至少2人以上(含2人),並須指派 1 名為代表人,負責與承辦單位聯繫後續行動方案執行
      等相關事宜。
三、執行內容:所提計畫實施地點為澎湖地區,執行內容須以本縣社區營造相關及地方文化發展為主。
四、社造人辦理時間:113年8月13日(二)。才培力暨公民審議行動方案提案工作坊
(一)辦理時間:113年8月13日(二)。
(二)辦理地點:洪根深美術館多功能室(澎湖縣馬公市民族路15-1號)。
五、獲補助提案
 
團隊名稱 計畫名稱 計畫簡介
王曉嬋/拐瓜劣棗(香葉商行) 蔥滿回憶的重光社區II 重光社區(舊名後窟潭)早期大量種植珠蔥,珠蔥採收期時,家家戶戶在門口撥珠蔥、整理珠蔥,這對社區經濟發展有重要推動作用,並成為社區耆老難忘的回憶。民國111年,社區還舉辦了珠蔥料理接力趣味賽,顯示珠蔥在社區文化中的重要性。
然而,隨著從農人口老化及外移,珠蔥種植面積和人口大幅減少。為了重振珠蔥種植,本計畫提倡改變栽培模式,從傳統大面積種植轉向家庭園藝,並舉辦食農教育和農業講座等活動,讓珠蔥重新融入社區生活,重塑社區對珠蔥的認同感。
陳柔安/卵生居 法澎連線的藝術交流計畫 西嶼位於偏鄉地區,孩童普遍視野狹隘,接觸的事物也較單一,許多孩子都羨慕「都市」的孩子(例如馬公),對家鄉認同感偏低。實驗教育及人本教育是目前教育的新趨勢,更符合「人性」,以活潑、開放、自主學習的方式切入。
計畫預計邀請法國藝術家Chris進入西嶼,駐村在卵生居進行創作,並媒合Chris和西嶼孩子們交流、辦理課程,也引薦澎湖在地藝術家與Chris交流,最後透過展覽的方式讓西嶼村民、遊客都能看西嶼之美,也讓西嶼孩子接觸外來文化的刺激,以及感受到家鄉的獨特性,進而使孩子更有自信。
陳芊妤/流嚮工作室 瓦硐村文史走讀與公民審議:凝聚社區共識,開創永續發展之路 源於對瓦硐村的深厚喜愛與對其文化技藝傳承的責任感。透過公民審議,我們希望在地居民能夠共同參與,將瓦硐村的文化資源與現代旅遊結合,為地方帶來擾動,實現體驗經濟與文化傳承的雙重目標。這不僅能讓瓦硐村再現昔日的榮光,還能創造出具有社會影響力的永續發展模式。
蔡忠泰/島島/Island and islands 畫說澎湖菜市場 澎湖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和獨特的海島文化,形成了與台灣本島不同的文化景觀。然而,隨著觀光旅遊的發展,文化逐漸變得單一,遊客難以注意到其他文化景觀和在地故事。青壯年人口外移導致許多社區僅剩長輩經營,缺乏現代流行的旅遊商品和自媒體宣傳,傳統技藝和生活記憶逐漸凋零。
為了推廣在地文化,計畫創造澎IP角色,透過可愛角色和插圖轉譯在地文化,製作各式小物進行推廣。藉由美學加值和自媒體推播,提升對澎湖文化的了解和興趣,最終創造更多關係人口,促成島島團隊與社區團體的合作,共同尋求共榮共好的可能性。
許宸安/歡銀光林-來手作 歡銀光林,銀合歡創意手作 澎湖地區的銀合歡(Leucaena leucocephala)雖然是外來物種,但卻因其快速生長和侵略性,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小的威脅。然而,銀合歡的木材質地堅硬、耐用,具有極大的開發潛力。因此,我們希望透過將銀合歡植物製作成文創商品,將這一外來物種轉化為資源,同時推動社區手作文化,增進民眾對環境保護與資源永續利用的認識。藉由這個計畫,我們不僅能減少銀合歡對當地生態的負面影響,還能活化社區,帶動地方產業發展,並促進環保教育。
 
瀏覽人次:151 人
更新日期:2024-10-11